杨云霞:师光微芒照成长 亦师亦友育新苗

09-12 17:10   0

一支粉笔,两袖清风,三尺讲台,四季耕耘。在教育的长河中,邹岗镇中心小学杨云霞老师如一束熠熠生辉的微光,虽不似日光那般耀眼夺目,却用深沉持久的光芒,穿透乡村教育的浓雾,温暖了无数孩子的心房,照亮了他们的成长之路,为当地教育事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。

三十一载的春秋里,杨云霞一直耕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,日复一日保持着教书育人的热情,她以学生为主体,将知识系统归纳,以符合学生心理、趣味化的形式去传授知识,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去主动学习。

“教育,不只是传授知识,更是爱的陪伴和守护。我的角色不仅是一个老师,更是孩子们的倾听者、陪伴者和引路人,我会和孩子们建立信任,倾听他们的心声,让他们在敢说、愿意说的环境中健康成长。”邹岗镇中心小学教师杨云霞说。

家校合作是杨云霞教育工作的一大亮点,她创建班级“成长交流群”,在群里分享孩子们的学习、生活点滴,经常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,让家长们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,向家长传授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。

“我非常喜欢杨老师,她教给我们知识,带着我们发现学习的乐趣,平时还会像妈妈一样照顾我们。”邹岗镇中心小学学生董皓宇说。

“杨老师特别负责任,孩子在学校有什么事情或者学习态度有变化,她都会和我及时沟通,还经常上门家访。在她的用心引导下,我的孩子进步很大。”家长魏迎春说。

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,离不开对本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活化传承。杨云霞聚焦孝感雕花剪纸、邹岗竹编等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将其巧妙融入教育教学,让学生在指尖的舞动中触摸文化的根脉,在技艺的传承中树立文化自信。

“杨老师经常带我们刻纸、做手工,在这个过程中,我体验到非遗的魅力。”邹岗镇中心小学学生郑语晨说。

“通过学习非遗技巧,锻炼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,让他们走近非遗、了解非遗,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。”杨云霞说。

从课堂到生活,杨云霞的探索打破了传统课堂边界,将学习延伸到广阔的生活场景和深厚的文化土壤中。她的《编竹扇 传非遗》课例获市二等奖、《纸上传情 启智润心》德育案例获市二等奖并被收录,2025年第七届《诗教中国》大赛闯入半决赛……这些实践成果为乡村学校立足本土资源、开展特色教育、提升育人质量提供了可推广的“孝昌经验”,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。

多年来,杨云霞用自己的高尚师德和精湛的教育去引领和培养骨干教师,同时为更好地走进孩子的内心,梳理孩子们的心理问题,她不断学习,现已取得“中级社会工作师资格证”和“心理健康专项职业能力证”,全面提升教育专业能力。

“杨老师手把手地教我如何有效备课、怎样管理课堂,在她的帮助下,我很快适应了教师岗位的工作节奏。在我心里,杨老师是一位无私的导师、温暖的家人。”邹岗镇中心小学教师李梦娟说。

杨云霞这位乡村教育的“点灯人”与“巧工匠”,在五育融合的生动实践中,促进了乡村学生的全面发展,为探索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点亮了一束温暖而坚定的微光。这束光,照亮了孩子们全面成长的幸福之路,也照亮了乡村教育振兴的希望之路。

“31年了,我送走一批又一批学生,始终坚持做一件事,就是把孩子们扶上马、再送一程。现在回头看,这份坚守很值得。我将继续扎根讲台、深耕育人,这就是我的根。我会把这些年积累的经验,毫无保留地传给年轻教师,帮助他们走得更远、更好,让乡村教育的力量更强大。”杨云霞说。

记者:张思琪

一审:张思琪  王倩

二审:汪海莲

三审:李文莉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