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2025年,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,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。为弘扬“退役不褪色、建功新时代”的退役军人精神,展现孝昌县退役军人在不同领域的奋斗风采,为孝昌高质量发展凝聚精神力量,县融媒体中心联合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策划推出《老兵新传——八一特辑》新闻宣传专栏。本期推出——《李建端:秉“回信精神”五十载桑榆映晚霞》。


晚霞映红武汉常青花园的窗棂,一位古稀老人伏案疾书。桌上,墨迹未干的诗行与发黄的旧照交错——那是老挝热带雨林的晨雾、是广水乡间电线杆上的霜雪、是孝昌电信大楼封顶时的欢呼、是孩子们围拢在“五老”报告台下的笑脸……五十载春秋,他把一封封“回信”写在祖国大地上,写在万千用户的心里,也写在后来者的血脉中。
烽火青春:把回信写在异域山川
1969年2月,李建端从湖北广水参军,成为北京军区工程兵146团一营三连七班战士。
1973年12月,部队奉命援老挝抗美筑路。临行前,团首长宣读党中央致全体官兵的回信:“筑路就是筑长城,架桥就是架心桥。”他把这句话抄在笔记本扉页,也写在心里,烙下“回信精神”坚强信念。
筑路比打仗更苦。原始雨林里,蚂蟥钻进裤腿,旱蚂蟥咬人无声,等到发现,血已浸透绑腿。没有机械,就用十字镐、钢钎,一寸一寸啃开山体。一次爆破,哑炮未响,排长命令撤,李建端却返身冲回炮眼——“路还没通,我不能退!”他俯身排险,导火索“嗤嗤”吐火,他滚下山崖的瞬间,山石炸裂,山雀惊飞。阳光照在刚铺好的沥青路面上,像给大地贴上一枚金色勋章。

担任排长的李建端,每天第一个抡大锤打钢钎,最后一个离开爆破点。一次排哑炮,他扑倒新兵,自己却被碎石划开眉骨,血流如注;包扎完,他把纱布往口袋里一塞,又钻进硝烟。
1975年雨季,山洪冲垮新东线54公里处路基。雨夜里,他把全排分成三拨,人拉手、手挽绳,用血肉之躯挡住激流——连续36小时,他们保住了300米路基,也保住了老挝百姓通往解放区的唯一通道。老挝交通部长闻讯赶来,用生涩的汉语说:“这是中国军人写给老挝人民的回信!”
这段铁血旋律,后来被他写进《光荣团之歌》的长诗《援老筑路抗美侵》:“逢山开路不畏险,遇水架桥绝处生;青春写在澜沧浪,军魂铸进亚热红。”诗成,当年老兵泪落如雨。
两年半的时间,全团提前完成60公里等级公路,七名烈士却永远留在老挝孟赛的烈士陵园。回国那天,他把亲手刻的竹简——“筑路者,亦是筑魂者”,默默放在烈士墓前。
栉风沐雨:把回信写在干事创业
1977年1月,李建端复员,以对调方式进入孝感地区邮电局。

1993年6月,39岁的李建端奉命调任新成立的孝昌县邮电局副局长。建县之初,全县只有城区花园镇1000门交换机,其它乡镇全是“摇把子”。他在孝昌县胜利路大二楼板房打下地铺,白天跑工地,晚上画图纸。
没有车,就肩挑人抬;没有水泥杆,就利旧杉木、烧沥青做防腐。三伏天,沥青锅冒着黑烟,李建端的胶鞋被烫得粘在地上,拔脚时带起一股焦糊味。夜里收工,大家围坐在洪花大道的路基边,用搪瓷缸喝凉水,笑称“邮电野炊”。
最苦的是架线花园澴河。河宽百米,汛期水深浪急。李建端腰系麻绳,率先游向对岸,把牵引绳固定在老槐树上。浪头一次次把他按进水里,他吐一口浑水,喊一声号子。3天3夜,48芯电缆跨河而过,第一部手摇电话在花园白合管区响起。
九十年代初,程控电话浪潮席卷全国。孝昌邮电要“一步跨进数字化”,资金缺口却像一道天堑。李建端带着技术员跑武汉、下广州,磨破嘴皮引进上海贝尔S1240、华为交换机C&C08,1995年开通让千家万户天涯若比邻。
六年时间,市话扩容22.5倍,农话扩容25倍;5400平米电信大楼、拔地而起,他亲手绘制的平面布置图,五年后邮电分营时仍被沿用。

1999年的12月,李建端出任孝昌电信局长。面对政企分开、市场竞争,他提出财务报帐“三审”制度,员工绩效考核打破“大锅饭”。两年间,孝昌电信局荣获“市级文明单位”“重合同守信单位”等多项省市县荣誉。

2004年4月电信体制改革,他带头让出职位,把3名年轻骨干推上管理岗位。
退休那年,他把自己39本工作笔记装进纸箱,扉页写着:“把一生交给一根线,把一根线连向万家灯火。”
家国情怀:把回信写进少年心田
退休后,李建端给自己定了一个“五年回信计划”——每年至少给青少年作10场报告,把援老抗美、电信创业的故事讲给下一代。

2023年5月29日,武汉市常青第一学校报告厅座无虚席。他举起当年在老挝用的铝饭盒,讲述七名烈士的故事;PPT上,青葱少年与枪林弹雨同框,台下小学生哭红了眼眶。报告结束,孩子们涌上讲台,把红领巾系在他脖子上:“李爷爷,我们替烈士回信。”

笔耕晚霞人文传承:把回信写进岁月长卷
“人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,却可以拓宽回信的宽度。”2017年起,李建端用3年时间,走访60余名老战友,搜集1200余张照片,写下69首七言组诗,编成《光荣团之歌》。

2020年,66岁的李建端守在家中,把旧照片一张张扫描,把军旅诗一行行敲进电脑。2021年,三十万字的《诗意人生回忆录》完成——276首诗、129幅图、四个篇章,串起他“奋发少年、热备军旅、鸿雁展翅、晚霞辉映”的四重奏。

2024年12月6日,李建端把50本新书先后捐赠给孝昌电信分公司、县档案馆、县图书馆。

2025年世界读书日,孝昌图书馆书架上,一位初中生留言:“李爷爷,您把回信写在纸上,我们要把回信写在祖国明天的5G、6G上!”

2025年4月,孝昌电信5G基站点亮,信号塔顶的红灯与晚霞交相辉映。李建端站在塔下,抬头微笑。
五十载桑榆映晚霞,李建端把回信写在山川、写在杆线、写在讲台、写在诗卷。如今,接力棒交给下一代——让每一代人都成为祖国最温暖的回信。
在李建端胸前,一枚旧军功章、一枚邮电工牌、一部手稿,三枚火种交织成一把火炬。
那火炬,叫信仰;那身影,叫“回信精神”。
作者:谈云华 于德鑫
一审:刘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