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兵新传丨彭贵高:脱下军装还是兵 征迁一线再冲锋

07-30 17:43   0

2025年,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,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。为弘扬“退役不褪色、建功新时代”的退役军人精神,展现孝昌县退役军人在不同领域的奋斗风采,为孝昌高质量发展凝聚精神力量,县融媒体中心联合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策划推出《老兵新传——八一特辑》新闻宣传专栏。本期推出——《彭贵高:脱下军装还是兵  征迁一线再冲锋》。

他曾一身戎装保家卫国,多次荣获“优秀士兵”“优秀共产党员”称号,还被评为师部“先进个人”,荣立团里“三等功”。从簰洲湾抗洪时举着吊瓶指挥的突击队长,到年近六旬临危受命的工程协调先锋,"闻令而动、冲锋在前"的军人特质贯穿彭贵高的职业生涯。这位退伍老兵,以其雷厉风行的军人作风、丰富的协调经验和无私的奉献精神,成为保障国家重点工程顺利推进的“定盘星”。

从抗洪老兵到协调尖兵

彭贵高,一位有着37年党龄的老党员。1984年入伍,在部队服役15年。他军旅生涯的难忘时刻是1998年长江抗洪。

“当时嘉鱼簰洲湾长江大堤溃口,几万名群众面临着流离失所、无家可归的困境。我们在40℃的高温下连续奋战36小时,围大坝、筑子堤,坚决不让洪水漫堤。每人平均装沙袋400袋,先后有人中暑晕倒,但是没有一位战士叫苦叫累。”彭贵高回忆道。

时任连长的他,作为团“抗洪突击队队长”,在簰洲湾溃堤的危急关头,身先士卒,带着突击队冲锋在第六次洪峰的最前线。酷暑天气里,即使中暑,他仍举着吊瓶坚持前线指挥。他和战友们的事迹先后被《湖北日报》《咸宁日报》报道。

1999年,彭贵高转业到孝昌县交通运输局。二十多年来,他辗转多个岗位,将心血倾注于交通事业。

“这些工作中,我觉得最为珍贵的记忆,是从2014年开始从事公路建设中的协调工作。”彭贵高说。

此后十一年间,他主导协调了107国道外迁及扩宽、261省道、花邹线、334省道、419省道、观清线旅游公路等150多公里的县内公路项目,积累了处理房屋征迁、土地征收、附着物清点及补偿、“三改工程”(改路、改渠、改河)等复杂问题的丰富经验。

无论是施工单位有需求,还是群众有呼唤、有诉求,他都第一时间奔赴现场,及时解决矛盾,处理问题。多年的实践,使得彭贵高对政策法规如数家珍,总能及时解决老百姓心中的疑惑,既严格遵循了补偿标准,又保障了群众合法利益,让征迁工作顺利进行。

2022年3月,孝昌县吹响京港澳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协调攻坚的号角。这项任务涉及孝昌境内40多公里战线、二标三标两个标段、6个乡镇,战线长、任务重、矛盾多,是块难啃的“硬骨头”。

当这项艰巨任务,落到已近退休年龄的彭贵高肩上时,他没有丝毫犹豫。正如他所说:“我是复转军人,是当年的‘抗洪突击队长’,哪有突击队长听到军号吹响,不跃起冲锋的呢?”他毅然接过重担。

倾力服务 践行“轴心”与“原点”的担当

彭贵高深知,协调工作是沟通上下的“桥梁”和“纽带”。他横向需要协调国土、交通、环保、公安、财政等多个县直部门,面对的工作人员级别往往比他高;纵向则需对上负责县委、县政府、县交通局领导班子,对下直面王店、小河、观音湖、周巷、陡山、邹岗6个乡镇(区)35个村的干部和群众。在这纵横坐标线上,他成了连接各方的“轴心”和“原点”,需要通过服务和管理编织起一张巨大而精细的网络。

经过努力,几年下来,彭贵高跟基层的干部群众打成了一片,能叫得出每个村里的村干部名字,对所辖区域大多数的老百姓也都“面熟”。

“虽说是35个村,但哪怕一个村里走一天,就需要一个多月了。”对于他的工作量之大,中铁十九局党总支书记葛万义感慨道。

2024年6月30日,京港澳改扩建项目公司组织83座天桥门架(孝昌26座)同拆后,复建时间紧、任务重,还涉及不少征地。在他的全力协调下,原计划春节前恢复8座天桥通车,最终恢复了14座,方便了群众出行。更难得的是,很多土地征用采取了“先修路、后补偿”的方式,这背后是老百姓对彭贵高工作能力的认可,更是对党和政府的信任。

目前,孝昌县境内的京港澳改扩建相关项目已基本完成,但距全线验收交工还有半年多的时间,新的协调任务仍可能出现。对此,彭贵高信心百倍:“脱下军装还是兵!‘行百里路,半九十’,我会继续不忘初心,坚守抗洪精神,为国家站好最后一班岗,不获全胜不收兵!”

彭贵高,这位从抗洪战场转战建设一线的“突击队长”,在京港澳改扩建的新征程上,继续书写着一名退伍军人和老党员的忠诚与担当。

作者:羊角岩  刘俊  彭扬

一审:彭扬

二审:黄一阳

三审:李文莉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