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孝昌县花园镇桥南社区西河街的一座普通小院里,95岁的尤嘉寿老人常坐在小院门口藤椅上遥望远方。他的一生波澜壮阔,从抗美援朝战场的枪林弹雨中走来,又投身横跨亚非大陆的铁路建设,以一生诠释了“铁血丹心”的深刻含义。
尤嘉寿老人在观看基干民兵训练。
1949年11月,19岁的陕西汉中小伙尤嘉寿穿上军装成为解放军战士。抗美援朝战争爆发,他随部队跨过鸭绿江,经历血与火的淬炼,回忆起峥嵘岁月,他目光如炬地说“那时候没想过生死,只知道身后是祖国”。战争结束后,他所在部队接到特殊任务,脱下军装拿起铁镐,成为新中国铁路建设的“开路先锋”。
尤嘉寿老人走在自己参与建设的孝昌县花园镇铁路上。
尤嘉寿老人身上透露着军人特有的刚强。
看着日新月异的孝昌城,尤嘉寿老人感慨万千。
1954年,尤嘉寿所在的182师55团整体转制为铁道部第四工程局。他随工程指挥部辗转于成渝铁路、宝成铁路建设,“哪里开山架桥,帐篷就扎在哪里”,结婚也只是简单去民政部门办个结婚证。
尤嘉寿老人手捧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。
中国人民解放军复员建设军人证明书。
1972年初,尤嘉寿接到赴非洲参与坦赞铁路建设调令。作为共产党员,他在达累斯萨拉姆的烈日下,和同事们与当地工人攻克沼泽地段施工难题,他说“非洲兄弟管铁路叫‘自由之路’,我们修的不只是铁轨,更是情谊”。
尤嘉寿老人哽咽着表示“年轻时,常年在外面工作,这辈子亏欠家人太多”,妻子是花园镇人,结婚后她带着孩子们在花园镇生活,退休后他也来到孝昌县花园镇。
尤嘉寿老人给学生讲抗美援朝战争故事。
从绿皮车到复兴号,车站、列车硬件设备翻天覆地变化,老人感慨“以前修铁路靠人扛马拉,现在咱们的盾构机能在水下挖隧道”。夕阳下,他要求儿子陪他去看看花园火车站,摸摸昔日铁轨,听听火车行驶的声音。
如今95岁高龄的尤嘉寿思绪顺畅、逻辑清晰,与人交谈眼神坚定,依然透着军人刚强特质。每当在电视上看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不畏强敌的战斗镜头,他都会激动地敬礼,这个军礼已持续了半个世纪。
来源:孝感日报
作者:李文勇 高玉峰 吴荣
一审:王倩
二审:李文莉
三审:高玉峰